结构

NMOS 结构

NMOS 由栅极(gate)、源极(source)、漏极(drain)和 MOSFET 衬底(substrate、body)构成。以上部分组成了两个 pn 结(源极-衬底结和漏极衬底结),但它们始终保持反向偏压。栅极和衬底之间有氧化层隔断。

栅极

栅极,顾名思义,是一个起控制作用的部分。在栅极不走电流,因此 NMOS 也被称作绝缘栅场效应管。栅极、氧化物层以及衬底构成了类似电容器的结构,叫 MOS 电容器。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

源极

在 NMOS 中,源极和漏极的构成完全相同,使他们形成区别的是在结构上设计的电路。在栅极施加电压的时候,电子从源极向漏极传导以形成电流。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

漏极

在 NMOS 导通的时候,电流从漏极传输到源极,漏极是电子离开 NMOS 的地方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

MOSFET 衬底

用以形成沟道和 PN 结的部分。通常接地,电压为 0V。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

除此之外,还有 形成的用于隔离各个 MOSFET 的结构。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

NMOS 工作状态

理想 NMOS 的工作模式

NMOS 一般有三种工作状态,只由 两处电压进行调控。 调控 NMOS 的开关状态, 则是调控 NMOS 的工作区间。在 NMOS 工作时,衬底通常接地,源极保持和衬底一样的电位(以避免体效应)。

1. 截止

在栅极电压为 0 的时候,漏和源相当于两个阴极相连的二极管,这样使得即使施加漏源电压 ,电流也无法从漏到源导通。此时形成了约 的电阻。

2. 导通

当在栅极施加的电压满足 的时候,NMOS 导通。NMOS 导通的过程总结为,先耗尽再反型

2.1. 形成耗尽层

我们将源极和漏极接地,并在栅极上施加一个正电压。由于源极接地,栅极电压实际上出现在栅极和源极(或漏极,以源级为例)之间,表示为

栅极上的正电压首先导致自由空穴(带正电)从栅极下方的衬底区域(沟道区域)被排斥。这些空穴被向下推入衬底,形成一个新的不含自由载流子的耗尽层

2.2. 形成反型层

栅源电压除了对衬底中的空穴有排斥作用,对于源级和漏极中的自由电子同样有吸引作用。当栅源电压大于阈值电压 时,就会形成反型层,使得源级和漏极之间导通。阈值电压 就是形成沟道的最小栅源电压

形成沟道之后,栅极和沟道就共同构成了一个以氧化层为介质的平行板电容。我们用氧化物电容 来描述这个平行板电容器的单位栅极面积的电容。

过载电压(有效电压)就是栅源电压和阈值电压之间的差值。

过载电压

为栅源电压; 为阈值电压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

3. 施加漏源电压

在漏源电压为 0 的时候,可以看出沟道处处电压为 0。并且施加于氧化层介质上的电压处处等同于栅源电压

3.1. 线性区

NMOS 线性区

当有 时,说明 NMOS 进入线性区。并且有 ,说明 NMOS 并未进入饱和区。

当我们施加较小的漏源电压时,自由电子从源级向漏极运动,形成了 漏极电流

长沟道 MOS 器件线性区漏极电流计算式

为工艺跨导参数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

NMOS 线性区漏极电流计算式推导

由此我们也知道了漏源电阻

漏源电阻计算式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

3.2. 饱和区

NMOS 饱和区

当满足 并且 的时候,NMOS 沟道开始夹断进入饱和区。此时 I-V 关系变为非线性关系,并且由于在感应形成的沟道上的电压差(从夹断点到源)保持在 (也就是夹断之后,),由此电流保持为常数。

对于长沟道器件而言,当通道开始夹断的时候,漏极电流还需要考虑沟道长度调制效应对沟道的影响。

NMOS 饱和区的漏极电流计算式

为沟道长度调制系数。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

指向原始笔记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