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社会关系区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
    •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其一,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
        •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并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 上层建筑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与上层建筑之间
      • 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 社会形态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而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变革不相适应,导致对抗性和全局性矛盾